“上班时间没空办、下班时间没处办”,这是困扰许多市民的一个办事难题。市医保中心经办大厅推出午休时间开门服务的便民举措,有效解决了这个“难点”。而这,只是市医保中心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一个缩影。
加强硬件建设 搭建高效服务平台
每当走进市医保中心改造一新的经办大厅,都会让人眼前一亮。干净整洁、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办事群众应该到哪个窗口办业务,看电子屏一目了然。如果还有疑问,一进门就有提供咨询的工作人员。
经办大厅实行综合柜员制,设立5个综合服务受理窗口,建立起“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核、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模式,实现各项医保业务“一站式”办结。设置自助服务区,方便参保人员查询、打印个人权益证明。设立二维码展码墙,扫码就能了解业务办理路径及办事流程。
考虑到一些老年人不会用智能系统,经办大厅坚持智能化服务与传统服务创新并行,设立帮办代办、适老窗口、老年人办事绿色通道各1个,提高服务适老化程度。
统筹设置服务咨询电话,形成统一受理、分类处理、归口负责、限时办结反馈的工作机制。加强接听电话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业务素质和接听解答水平,做到政策问不倒、流程一口清。中心工作人员为参保群众提供热情服务,异地就医服务部部长李楠对参保人提出的关于异地就医方面的问题解答详细、解决彻底,获得省营商局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的通报表扬。
开通多种路径 优化医保办事流程
目前,我市开通了网上办、掌上办、窗口办等多种渠道为参保企业和个人提供各项医保经办服务。参保企业和个人可通过辽阳政务服务网办理参保登记、缴费核定、信息变更等经办服务事项;参保人可以通过手机下载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办理异地就医申请,查询个人账户及就医信息。还可通过辽阳医保微信公众号办理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查询个人缴费及就医信息,通过辽事通、支付宝等多种渠道激活医保电子凭证,方便百姓日常就医购药、医保查询等。开通医保定点资格申报业务“线上”“线下”办理途径,缩短全程认定时间。
实施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制度,切实提高全市参保职工门诊保障待遇水平,减轻职工门诊医疗费用负担。目前我市已有113家定点医院、231家定点零售药店和11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开通门诊统筹业务。
优化办事流程,配合相关部门推广“新生儿一件事一次办”“退休人员一件事一次办”“公民身后一件事一次办”,实现了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办理,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积极沟通协调财政部门,在医保经办机构设立集采周转金账户,按时申请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周转资金为供货企业拨付费用,缩短回款周期,确保生产厂家及配送企业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切实解决定点医院不能及时为配送企业拨付药品费用“堵点”问题,赢得配送企业的一致好评。
负责经办门诊慢特病的第三方保险公司开通“辽阳门慢服务”公众号,申办人员可以通过公众号了解办理门诊慢特病需要提供的申报材料及评定标准,以及查询门诊慢特病办理结果等。
打造服务网络
构建“15分钟医保服务圈”
今年以来,我市以“搭建服务平台、规范业务标准、提升服务效能”为抓手,大力构建“15分钟医保服务圈”,实现医保无盲区、服务零距离、赢得参保群众的好评。
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四级医保服务网络。目前,市、县两级医保经办机构已实现了所有服务事项的全市通办。同时,我市还在乡镇(街道)设立医保服务站,在社区、村设立了医保服务点,用来经办部分医保业务。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8个乡镇、12个街道、7个村和113个社区能够经办部分医保业务。
将参保登记、参保信息查询及变更、异地就医备案、医疗费用零星手工报销、两病待遇认定、医疗救助对象零星手工报销及健康档案的建立等六大类10小项经办业务下沉到14家乡镇卫生院经办,拓宽了基层经办业务渠道。
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助力将经办业务下沉工作推向村、社区一级,打通医保服务“最后一公里”。依托卫健部门签约平台,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纳入现有的服务协议中,每年按照考核结果支付服务费。签约家庭医生负责引导签约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指导两病患者就医和备案、为签约参保人代办特病申报服务及宣传相关医保政策和就医回访等工作,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成为服务基层百姓的医保服务点,极大方便了广大参保群众。
实行高值药品双通道,即在每家纳入我市高值药品用药资格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周边1000米内,设置一家“双通道”定点零售药店,以方便参保人购药需求。
临时外出就医免申即享,将门诊慢特病申办业务下放至医院办理,改革高值药品审批流程……市医保中心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下大力气、下足功夫,持续加码民生福祉,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